聚焦2025,看充电桩行业发展前景
2024-12-24
11月14日,我国新能源汽车年度产量突破1000万辆,这一新的历史时刻见证了产业跑出“新速度”。与此同时,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已连续多月超过50%,受到越来越多的用户认可。
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,充电联盟的数据显示,截至2024年11月,我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达到1235.2万台,同比上升49.5%。
在2024年,对于整个充电行业来说,是充满挑战和机遇的一年。更多充电运营商的入局“内卷”,行业发展从“拼价格”向“比服务”转变,充电行业细分赛道的发展呈现出不同趋势,但同时也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和发展潜力。
11月14日,我国新能源汽车年度产量突破1000万辆,这一新的历史时刻见证了产业跑出“新速度”。与此同时,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已连续多月超过50%,受到越来越多的用户认可。
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,充电联盟的数据显示,截至2024年11月,我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达到1235.2万台,同比上升49.5%。
在2024年,对于整个充电行业来说,是充满挑战和机遇的一年。更多充电运营商的入局“内卷”,行业发展从“拼价格”向“比服务”转变,充电行业细分赛道的发展呈现出不同趋势,但同时也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和发展潜力。
市场需求分析
新能源充电桩市场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长。据统计,截至2020年底,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168.1万个,到2021年底,这一数字增长到了261.7万个,同比增加了70.1%。这一增长趋势预计将持续,到2025年,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将达到3350万辆左右,这意味着充电桩累计需求量将超过1116万个。此外,根据《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(2021—2035年)》,到2025年,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将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%左右,这也预示着充电桩市场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。
技术发展趋势
新能源充电桩的技术发展趋势也在不断变化。目前,公共充电领域以直流快充为主,交流慢充为辅,其他充电方式为补充,私人充电领域主要是交流慢充为主、家用小直流快充为辅。
未来,充电技术将朝着“便捷、智能”的方向发展,例如大功率充电技术、无线充电及换电模式等都将对充电市场产生有力补充。
此外,充电桩的核心模块——充电模块,其功率密度逐渐升级是行业共识。
政策支持
对新能源充电桩行业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。
层面,发改委、财政部、科学技术部分别从产业规划、财政资金补贴、技术标准等方面给予不同程度的引导,促进充电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。
地方层面,地方对充电桩建设和运营进行补贴,如广州市在2020年3月发布的补贴政策规定,直流充电桩、交直流一体化充电桩、无线充电设施按照一定标准补贴,交流充电桩则按照较低的标准补贴。这些政策为充电桩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。
商业模式创新
充电桩行业的商业模式也在不断创新。除了传统的充电服务费收入模式外,未来的充电桩可能会根据地理位置、时段、供电资源乃至电网阻塞情况的不同设计不同的价格,并借助信息技术在电力市场中提供需求响应、备用、调峰、调频等服务,以此赚取收益。此外,第三方平台主导模式也有望打通各家壁垒,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的充电服务。
场景化细分
面对电动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,充电基础设施将适应充电场景服务的需求,呈现出来的是综合的、立体化的、多元化的充电设施,满足多样化的充电需求。
一座城市通常不仅有私家车、公共交通车辆还会有公务车、出租车、物流配送车、特种车等,得益于近年来多部门联合发布的各项政策,车辆电动化即将迎来大规模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。
众多充电运营商以“充电网”的概念,对每座城市进行充电场景细分,分别定义了“公交、公快、物流、小区、园区”五张充电网,来满足私家车、商用车以及公共车辆等的充电需求。未来,将看到针对不同细分市场的定制化产品方案,如小区、园区充电、公共快充和专用充电场景。充电基础设施的整体布局将更科学,城市资源利用更加合理。
高质量发展
“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问题是持续关注用户在充电方面的痛点,站好找、桩好用、充得快,用户体验好。”国网智慧车联网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、党委委员王文说,高质量充换电设施体系要从用户体验友好、充电行业的可持续发展,以及电网的转型、保供、稳价三方面持续发力。
充电网高质量发展将摆脱传统增长路径,不再依靠大量资源投入、能源消耗,通过能源结构的优化,充分利用分布式光伏、微电网、虚拟电厂等路径,实现有序减少传统能源的使用,基于车网互动及能源交易系统,加大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,保证新能源的充分利用及电网的发展。未来将更加符合新发展理念,更具数字时代融合性。
2025年发展规划
2025年的充电行业,将在技术升级、政策支持、商业模式创新、场景化细分方向上发力。
这些趋势将推动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,为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。
相关资讯